在“用眼过度”的展览时代,去听一场“没有声音的声音展”
创新,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行业显然并不陌生。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博物馆行业的重视,许多博物馆也开始探索创新之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有了创新意识,但如何创新?又从哪里着手?无疑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2017年全国最具有创新力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一直尝试在策展理念和组织方式上进行创新。继“金鸡报晓——2017酉年生肖贺岁展”率先将经济领域“众包、众筹、众创”这一做法引入博物馆,以及率先尝试自然与人文跨界融合这一策展理念的“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览,浙江自然博物馆又在2017年12月1日推出了一场“没有声音的声音展”——《響宴——鸟类鸣声行为展》。在这场展览中,声音成为展品,看展览变为听展览,展览现场变为音乐会,如此特别的展陈方式在国内也是首创。
弘博网也亲赴此次展览现场,特此为各位读者探秘,不断创新的浙江自然博物馆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对此,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表示,一方面是基于对观众需求的考虑。久居喧闹的城市,耳畔终日充斥着喧嚣,或嘈杂的车鸣,或鼎沸的人声,使人往往感到疲惫与厌倦。而鸟类的鸣叫则也许是除了人类歌声之外,另一种“悦耳动听”的声音。因此,推出这一场《響宴——鸟类鸣声行为展》则如同举办了一场鸟儿的音乐会,让观众在博物馆中赴一场自然之约,放下心中繁杂,体验自然的美好。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博物馆馆藏的有效利用。据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严洪明介绍,浙江自然博物馆馆藏的范围已从有形的文物扩大到了无形的馆藏,声音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这其中,鸟类声音又是一大特色。据了解,目前浙江自然博物馆收藏的鸟类声音多达3万余段,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首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这次展览也是博物馆对馆藏收藏、利用的功能的延伸。
世界上目前有10000多种鸟类,鸟类的鸣声是自然界中最复杂、也最悦耳动听的身影,他们的鸣声就是它们的语言,鸟类和我们一样用声音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
出于对鸟类鸣声的研究兴趣,来自台湾的鸟类录音师孙清松,花费15年,跑了12个省市、地区,几十座深山树林,经过1000多天的收录,采集了2万多段、400多种鸟类鸣声素材。对此,他表示要录取鸟类的鸣声并不容易,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抵达森林深处,然后选取之前考察好的点放好录音设备,静静等待太阳升起后鸟类开始鸣叫。“有时候,为了录取一段十几秒的鸟鸣声,需要耗费十几天的时间。”孙清松说道,虽然工作难度大,但是只要进入了鸟类的世界,就好像拥有了进入大自然的门票,通过鸟类的鸣声中辨别鸟类的喜怒哀乐,能让人理解如何才能尊重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
配合展出的鸟类标本
基于对鸟类及其鸣声的长期研究,浙江自然博物馆在2014年开始对孙清松所收集的鸟类鸣声进行收藏。面对这样丰富的鸟类鸣声藏品,浙江自然博物馆与孙清松从收藏之初便开始筹备策划一场兼具科普与趣味性的展览,旨在向公众揭示鸟类鸣声行为的秘密。2016年,为了更好地向公众展示藏品、传递知识,浙江自然博物馆邀请了多位专家教授展开了关于展览方案的讨论。经过长达四年的研究与沟通,策展团队最终从历时15年在野外采集的数万段素材中,精心选取了106种鸟类的238段鸟鸣声,借助科技的力量,通过各种多媒体设备,旨在向观众展示一个真正的“鸟鸣世界”。
展览主创人员希望通过展览向公众揭示鸟类鸣声行为的秘密,唤醒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呼吁社会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展厅
在长期研究的背景下,本次展览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各得其所、所鸣何事、南腔北调、自然美声与妙手成曲。
“各得其所”主要展示着不同生长环境对于鸟类鸣声的不同影响,森林、湿地、农田、草丛、泥潭等环境类型,各有不同的鸟类栖息,而这些不同的环境也发展出不同的鸟类鸣声行为,比如山上的鸟类就会比水边的鸟类更会唱歌;
“所鸣何事”则是讲述了不同鸣声所表达的不同内容,鸟类也如同人类一般,利用不同的声音表达“喜怒哀乐”,那些鸣叫、鸣唱都蕴藏着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情绪;
“南腔北调”则是告诉观众,如同人类的语言,鸟的鸣声也有方言的存在,地理隔离或生态环境的分歧,同样会造成鸟叫在腔调上的差异;
“自然之声”则是邀请观众从艺术角度来欣赏鸟类的鸣声,包括悦耳明亮的歌声与低沉婉转的叫唤;
在“妙手成曲”,观众则可以欣赏法国人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以鸟鸣为灵感的音乐作品。
展厅
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些自然精灵精妙的鸣声,除了为烘托展厅气氛特意营造的声音隧道,这个展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没有声音的声音展”,那么声从哪里来?如何在一个1000平米的展厅中,同时展示众多鸟鸣,如何有效降低噪音的干扰,让观众获得最佳体验,着实让展览的主创人员头疼不已,经过多种方案的比选,展览主创人员选择了最为便捷、最少干扰的头戴式有线耳机。据策展人范忠勇介绍,整个展厅共准备120多副耳机,观众可以戴起耳机,沉浸在与鸟儿对话的世界中。更为贴心的是,对于音质有更高需求的观众,为了保证最佳的体验效果,展厅中浙江自然博物馆在重要的展项上预留了耳机插孔,使观众可以用自己随身携带的耳机(有线,3.5毫米插头)前来体验。
耳机设备
①用问题引导观众参与:笔者留意,在这次展览的文字说明中常常出现发问式的注释,如:“山上的鸟类比水边的更会唱歌吗?”、“鸟类为什么要发出鸣声?”、“嗷嗷待哺的雏鸟是如何让妈妈知道‘我肚子饿了’呢?”以及“你知道鸟类的鸣声也有‘方言’?”等问题。这种用发问式展览说明替代陈述性说明、用发散性思考代替传统知识灌输的方法,既可以缓解观众在参观时一直输入而不输出所造成的大脑疲劳,也能鼓励观众真正参与到展览之中。
展厅里的启发性问题
②在互动中加深观众体验:“模仿秀”——为了配合有些鸟类具有模仿能力的展览内容,浙江自然博物馆为此设计了游戏平台让观众与鸟儿同台竞技,并通过有趣的自动评分系统为观众的模仿进行评价,加深观众对于鸟鸣声的记忆与印象;
模仿秀
“我是作曲家”——在这一环节,观众可以从十种鸟类美妙的鸣声,动手选择自己中意的鸟鸣声,再配上不同的背景音,谱成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乐曲,下载了当作手机铃声,将展览内容延续到馆外;
“我是作曲家”
鸟类VR纪录片——浙江自然博物馆在展览最后还准备了国内首发的鸟类VR纪录片,观众戴上VR头盔,便可置身其中,与鸟类近距离接触,关注鸟与人的生活,理解如何才能尊重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
观众体验VR观鸟
鸟类鸣声行为有何意义?这对于大多数观众都是十分陌生的学问。为了避免观众看不懂、不明白,浙江自然博物馆专门邀请了特别的志愿者担任专业导赏员,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观鸟经验或对鸟类相当了解,有的是有着十多年观鸟经历的国内观鸟界大咖,有的是杰出的鸟类摄影师,有的是接触观鸟不足一两年但已经入了观鸟圈的发烧友,他们会在每个节假日在展览现场为观众悉心解读,并传递他们从自然中获取的快乐与愉悦。
配合展览、量身订制的文创产品也已在鸟声展上的机器人文创商店上首次发售。除了结合实用性与科普性,浙江自然博物馆还在产品上印上了此次展览的独家二维码,即使离开展区,通过扫一扫,观众便可以再次体验到与其上鸟类相匹配的鸣声。
机器人文创商店
与以往相比,如今的博物馆观众更加多元,他们眼界更宽,年轻面孔也越来越多,这给博物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博物馆能否设计更吸引人的展览,也基于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
藏品,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如何精彩完美地揭示其后的内容,并呈现给观众,是学术研究最重要的使命。而精品展览的打造,除了技术平台的搭建,更需要精彩内容的填充。而内容的填充,最关键的便是重视藏品的学术研究,深度挖掘藏品的信息与内涵,为展览提供尽可能详实、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关于藏品的学术研究在博物馆业务领域、尤其是展览方面应具有先导性作用。但是,笔者也观察到,很多博物馆展览都存在着“展览策划≥藏品研究的先导性地位”的问题,使展览策划失去藏品研究成果作为有力支撑,变得空洞无创意。
此次浙江自然博物馆首创的声音展《響宴——鸟类鸣声行为展》则正是对藏品长期深入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更为有效的传递方式,使其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巨大的突破和创新。而基于对藏品的研究水平的深化,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文创开发等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与观众建立联系,是一个博物馆履行其社会使命的基本要求。那么博物馆如何与观众建立联系?除了对藏品的展开深入的研究与理解,也更需要将这份研究与理解通过有效的阐释传递给观众,以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情感和认知的沟通。这便要求博物馆在研究、设计、宣教的过程中,始终自觉地去考虑观众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当然,考虑观众的需求并非意味着对观众的一味迎合,而是探索展览与观众之间一种无声但默契的知识对话,寻找展览内容与观众需求的平衡点。
如今,我们注意到,一些博物馆,例如浙江自然博物馆拥有一些专业人员,既对展览专业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又对观众的兴趣和认知程度有准确深刻的认识。他们的参与使展览在确保专业性的同时,更增添了趣味性与参与性。无论对于文物历史类博物馆,还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这样具有“释展”能力的博物馆人才都应是博物馆之后发展所需要关注的重点。毕竟,随着博物馆理念的发展,衡量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核心标准,不再只是展品的珍贵程度,更强调是否满足观众的需求。
響宴——鸟类鸣声行为展
展览地点:浙江自然博物馆临A展厅
展览时间:2017.12.1——2018.3.4
更多配套教育活动,请关注浙江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部分资料来源于浙江自然博物馆
编辑:大侦探
相关链接:
锦上添花?还是一大败笔?对展览中的复(仿)制品,成博有话要说
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创意诉说历史,设计演绎过去
都知道现在新开馆的湘博最火,可逛馆的正确姿势你真的get了吗?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